学子足迹映黄土精研测绘绘古村
通讯员:怀士杰
发布日期:2025年6月12日
活动时间:2025年5月18日
活动地点: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
带队指导:侯艳军老师、本2104王小畅
活动主题:地理勘察测绘与古村落文化研究
核心目标:将课堂理论与实地勘测相结合,提升专业技能,深入理解黄土高原地理环境与传统村落文化,为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2025年5月中旬,在侯艳军老师和本2104班王小畅的精心组织与带领下,一支充满热情的学生团队深入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镇的李家山村,展开了一次富有意义的地理勘察测绘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将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深入探究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课题。
探寻古村神韵,感受黄河文化
李家山村,这座隐匿于黄土高原深处的古老村落,距离著名的碛口古镇南约三公里。碛口古镇素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历史上曾是黄河沿岸重要的水陆码头和商贸重镇,承载着厚重的晋商文化和黄河文明。而李家山村,则以其层叠错落、古朴沧桑的窑洞建筑群闻名于世。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于1989年到此采风,惊叹其”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并将其列为一生中的三大发现之一。
“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吴冠中
李家山村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独特的建筑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研究黄土高原传统民居和地域文化的宝贵样本。同学们在勘察过程中,无不被这片土地的原始魅力和先民的生存智慧所震撼。
理论联系实践,精研测绘技能
此次地理勘察测绘活动内容丰富且具挑战性。在侯艳军老师和王小畅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运用全站仪、无人机、水准仪等专业设备,对李家山村的地形地貌、村落布局、典型窑洞建筑结构等进行了系统性的数据采集与测量。活动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地形图测绘:对村落及周边区域进行控制测量和碎部测量,为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收集精确数据。
古建筑测绘:选取代表性的窑洞院落,运用全站仪,无人机等设备采集数据,CAD、SW等技术进行精细化的立面测绘,记录其建筑特色与工艺。
地质环境调查:观察和记录当地的地质构造、土壤特性及潜在地质灾害隐患,分析地理环境对村落形态的影响。
人文信息采集:通过与当地村民交流,了解李家山村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以及古村落保护现状。
同学们分组协作,从仪器架设、数据观测到记录整理,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准规范。晚间,大家还会集中讨论当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心得体会,侯老师和王学姐则针对性地进行答疑解惑,确保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深化。通过本次实践,同学们不仅熟练掌握了测绘仪器的使用方法,更提升了野外独立工作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学有所获,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为期数日的勘察测绘活动虽然艰苦,但同学们收获颇丰。大家纷纷表示,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锤炼,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和文化体验课。通过亲身参与,同学们对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传统村落的建筑智慧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此次活动所获取的测绘数据和研究成果,将为后续李家山村的数字化保护、旅游规划以及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例如,精确的地形图和古建筑三维模型,能够为文物修复、村落风貌整治提供科学依据;对地质环境的评估,则有助于防灾减灾和村落安全规划。正如山西省在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中对地理信息的重视,本次活动也是一次将现代测绘技术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的有益尝试。
侯艳军老师在总结时表示:“地理勘察测绘不仅是测量山川的尺度,更是认知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度。希望同学们能将此次实践的所学所感,内化为未来学习和工作的力,为我国的地理信息事业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
夕阳余晖下,李家山村的剪影显得愈发古朴而宁静。此次山西吕梁临县碛口李家山村的地理勘察测绘活动圆满结束,但学子们探索求知的脚步不会停止。带着对黄土地的深情和对专业知识的渴求,他们将继续前行,用青春和智慧书写新时代地理人的责任与担当。这次活动不仅在学生心中播下了热爱专业、崇尚实践的种子,也为李家山这座”活着的古村落”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从左到右:地本2204班李东昊 地本2104班王小畅 地本2104班牛雨桐 地本2303班怀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