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系部新闻 > 正文

系部新闻

我系五支实践团队暑期“三下乡”以专业力量绘就乡村振兴青春画卷

2025年暑期,我系组建5支“三下乡”实践团队,分赴原平、静乐、忻口、宁武、洪洞等地,在文化保护、产业发展、红色教育等领域深耕实践,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书写了校地协同、共促发展的动人篇章。


科技护文脉:原平团队架起“数智桥梁”


在原平市,“惠济云迹・数智乡兴”团队将目光聚焦千年古刹惠济寺。队员们通过查阅地方史料、聆听守寺人讲述建筑沿革,系统梳理古寺历史脉络;同时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精准采集寺院建筑构件、碑刻等细节数据,为古建建立高清数字档案,为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此外,团队还走进当地粮食加工厂,实地体验谷物加工全流程,并面向企业员工与周边村民开展环保知识宣讲,推动文化传承与乡村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深度融合。


产业谋振兴:静乐团队助力藜麦“破圈”


“藜麦乡成,同耕富梦”团队扎根静乐县,围绕当地特色藜麦产业开展专项调研。队员们先后走访县农业局、藜麦加工企业及种植基地,结合地理专业知识分析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梳理藜麦生长的地理优势,为其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提供数据支撑与专业建议。通过面向种植户、消费者开展问卷调查,团队发现当地群众对藜麦营养价值认知不足、市场推广存在短板等问题,为后续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品牌宣传指明了方向。


红韵传薪火:忻口团队激活红色资源


“忻途红韵・八十烽华”团队在忻口战役遗址开启红色实践之旅。队员们走进忻口战役纪念馆,通过珍贵史料与实物展陈重温抗战历史;实地踏勘战壕、碉堡等遗迹,深刻感悟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与战斗精神。为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团队还精心制作红色教育宣传视频,设计涵盖历史讲解、实地研学的课程方案,助力红色资源转化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非遗焕新生:宁武团队探索“文旅融合”路径


在宁武县,“乡韵探行”团队深耕非遗技艺“打铁火”的保护与传承。队员们走访多位“打铁火”传承人,全程观摩技艺表演,记录从熔铁到击打喷火的完整流程,深入挖掘技艺背后的民俗文化内涵。针对“打铁火”传承人数少、传播范围有限等困境,团队结合当地旅游资源,提出“非遗展演+乡村旅游”“非遗体验课+研学活动”等创新建议,为传统技艺注入现代活力。


研学启新篇:洪洞团队打造“农旅教”融合样本


 

“青野行记”团队在洪洞县侯村聚焦乡村研学产业发展。队员们实地考察当地特色农业种植基地,体验耕地、播种等农耕活动,全面梳理侯村的农业资源与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团队初步规划“教育+旅游+消费”融合发展模式,设计包含农耕体验、农产品研学在内的特色课程,为侯村拓宽乡村振兴路径提供新思路。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地理系学子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生动实践,也是学校深化校地合作、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学子们以专业为笔、以实干为墨,在保护文化遗产、助力产业发展、传承红色基因中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地理系将持续深化实践育人模式,组织更多青年学子扎根基层、服务乡村,让青春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绽放绚丽光彩。

 




       下一条:谭英杰副书记到地理系调研指导工作